东北大学孙雷: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共生

沈阳生活 2025-03-31 荣骊达人 3880

  孙雷

  城市与大学融合共生,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又滋养了城市,大学因城市而扬名,城市则因大学而繁荣。大学文化是现代社会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代表,“求真”是其核心;城市文化是市井文化、世俗文化,“务实”是其本源。城市是大学生存的土壤;大学是城市发展的灯塔。大学与所在城市相知相会、相互依存。

  孙雷著作:《城市与大学的对话》

  互动逻辑:

  精神引领与资源反哺的双向赋能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本质上是精神引领与实践反哺的有机统一。从欧洲中世纪大学与城市的冲突磨合,到现代社会中二者的共生共荣,历史证明,大学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高地,更是城市发展的“创新引擎”。

  以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为例,前者以“城市中有大学”的模式实现文化渗透,后者以“大学中有城市”的形态构建独立生态,二者均通过学术精神与城市特质的深度融合,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中国,东北大学与沈阳的互动更具代表性: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与沈阳“共和国工业长子”的工业精神深度交织,既为城市注入创新动能,又依托城市产业需求反哺科研实践,形成“精神―制度―物质”三位一体的共生体系。这种双向赋能,既是历史规律,更是时代要求。

  融合路径:

  从制度协同到空间重构的多元实践

  推动大学与城市深度融合,需从制度创新、文化辐射、空间共享三方面突破。

  制度层面,可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协同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实验室、产业学院等载体,缩短科研成果转化链条。

  文化层面,大学需以开放姿态融入城市公共生活,如沈阳博物馆与高校联合策展,将张氏帅府等历史建筑转化为文化IP,使学术研究“从象牙塔走向市井巷陌”。

  空间层面,牛津、剑桥的建筑群与城市风貌深度融合的经验启示我们,高校应成为城市更新的触媒。沈阳浑南校区与软件园的毗邻布局,正通过“无围墙大学”理念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极核。

  共生愿景:

  文化软实力与全球竞争力的协同跃升

  大学与城市的共生发展,最终指向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的双重提升。现代城市治理不仅要求经济的高效运转,更依赖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前瞻性的学术创新。

  以罗马大学、米兰理工及内华达大学为例,其所在城市正是凭借与大学文化的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生态和全球竞争优势。在我国,东北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振兴中探索出的校地共生模式,正不断提升沈阳作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全球话语权。

  依托“全球辽宁人”平台,这一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为国内外相关领域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经验,彰显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融合共生的巨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既是学术研究的价值旨归,更是中国学者面向世界发出的文明对话邀约。

  大学依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共生,是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以文化为纽带、以创新为驱动,方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图景,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大学在引领、辐射、涵养着城市文化,生于斯长于斯,两者相生相伴,相互融合,共同谋求发展,未来也必将长期结伴而行……

  作者简介

  孙雷,东北大学原副校长、现任东北大学东亚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方向研究。

  责任编辑:胡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