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好马上三线!听三位“老铁西”讲述热血岁月
中新网辽宁新闻2月17日电(记者赵桂华)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三线建设是一段波澜壮阔、意义深远的记忆。蛇年春节后,一则“沈阳奶奶扎根兰州60年”的“三线建设”故事看哭无数网友,那个火热的年代里,沈阳铁西大批热血儿女奔赴三线谱写的奋斗之歌再次震撼世人。近日,记者走进三位原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老铁西人家中,听他们讲述那段热血澎湃的岁月,感受“三线精神”的磅礴力量,触摸铁西跳动不息的共和国工业强劲脉动。
张庆发:沈阳“大后方”的坚守与牵挂
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国家吹响了向中西部地区进军的号角,一场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行动拉开帷幕。沈阳这座英雄城市,凭借雄厚的工业底蕴勇挑重担,挺进“三线”。一大批铁西工人奔向祖国西部,以“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情怀,与所有“三线人”共同铸就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壮美史诗。
沈阳第一机床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机械工业部重点骨干企业之一,机床厂原基建处副处长张庆发今年已95岁高龄,岁月的痕迹印刻在他的脸庞,但提及往昔,眼眸中依旧闪烁着光芒。“刚参加工作不久,我们车间就有幸参与到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制造工作中,非常光荣。”工人们克服各种技术困难如期制出国徽的经历,成为了张庆发心中永不褪色的记忆,那是他与国家荣耀紧密相连的起点。
当“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传来,张庆发作为厂里设备供应的相关负责人,与三线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主动报名参加,工厂还会专门挑选最优秀的人员,好人好马好设备,在甘肃省天水市建起了天水星火机床厂。那里从党委书记、厂长到科长再到主要工人和各种技术、设备,都是从我们这边迁去的。”回忆起往事,张庆发眼中满是对同事们的敬佩。那些奔赴三线的同事,就像他远方的家人,让他始终牵挂。
“听他们讲,三线的条件太苦了,‘有山没有树,有水没有鱼’。但他们从没有一句抱怨,一心扑在建设上。” 张庆发陷入回忆,“三线刚起步时,啥都缺,机器部件、床身、主轴……我们几乎每一天都在联系,从来没断过,他们一说缺啥、需要啥,我们就想尽办法给他们送去。”张庆发说,那时候,沈阳铁西就是“三线人”最坚实的后盾,“看着他们在那边一点点发展起来,我们打心底里高兴。”

韩英杰与高杰:西北大地上的东北情长
提起甘肃省天水市,如今都已年过六旬的高杰与韩英杰夫妻俩更加感慨万千,因为他俩都是跟随父母从沈阳铁西举家迁去支援三线的“三线二代”传承者,身上流淌着父辈的热血与担当。
丈夫高杰的父亲是沈阳第一机床厂的一名工程师,怀揣报国理想,于1968年奔赴甘肃天水,“从零开始”一砖一瓦建起天水星火机床厂,随后还将全家人接到了天水定居。建厂之初,那里满目乱石,坟茔遍地,建设者们肩挑手提,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我1970年刚到天水的时候,家属区都还没建好,我们一家挤在当地老乡的土坯房里,条件太艰苦了。但一家人在一起,心里就踏实。看着工厂一点点建起来,我们的日子也一点点好起来。” 回忆起那段日子,高杰满是感慨。
妻子韩英杰的父母都是沈阳第一机床厂的职工,父亲当钳工,母亲负责后勤工作。得知厂子要选派技术工人支援 “大三线”,技术过硬的父亲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还带着全家一同奔赴大西北。1973 年,全家人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在送行工友们的祝福声中踏上了前往甘肃的列车。“那时候,其实心里就已经做好了一辈子回不来的准备,打算扎根西北了。”韩英杰说道。
起初,面对三线艰苦的环境,韩英杰和许多人一样,心中也曾有过迷茫和失落。初到天水,年仅十四五岁的韩英杰就遭遇了诸多不适,饮食的差异、气候的干燥,甚至让她的身体频频发出警报。“在甘肃那些年,因为太干燥,一家人动不动就流鼻血,吃得也不太习惯,真挺苦的。”但这些困难并没有击退建设者们,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改变现状的决心。父辈们的榜样力量,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看着父母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一心只为建设好三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呢?渐渐地,我们也被这种精神所感染,融入到了为国家、为工厂奉献的队伍中,后来我也接了母亲的班,成为星火机床厂的一员。”
1971年夏天,星火厂第一台机床组装完成时,年少的高杰作为家属前去“看热闹”的场景让他记忆犹新:“当时条件实在太简陋了,为了早点建起厂房,工人们最苦的时候,甚至冒雨徒手挖泥坑打柱子。所以当第一台机床组装出来时,全厂人的兴奋劲都写在脸上,每个人都欢欣鼓舞。”
随着时间的推移,住在天水“家属楼”楼上楼下的高杰和韩英杰渐渐熟识,直到喜结连理。而那一口浓浓的东北乡音,也像是一根无形的线,将他们与家乡紧紧相连,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根”。
铁西力量:铸就“三线建设”的坚实脊梁
记者从铁西区相关部门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0年部分工厂北迁,到六七十年代支援三线,沈阳铁西倾尽全力,以“好人、好马、好设备”向全国各地援建了众多企业,足迹遍布29个省(市)和自治区的121个市县,为国家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输血史”支援三线建设的形式不仅包括建设新厂,也有车间或生产线整体的划拨迁移,还提供成套设备(包括单一关键设备),输送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提供整套产品工艺图纸等技术资料,代培人员等等,诠释着铁西人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当,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和国家工业整体布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支援三线建设,沈阳矿山机器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沈阳铸造厂、沈阳标准件厂等一批铁西企业,为兰州石油化工厂建设输送了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生产骨干千余人,提供产品设计图纸千余件。铁西人和铁西精神就像一颗颗种子,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铁西与全国各地援建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许多受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成为了所在省市工业格局的重要支撑。
“父母那一辈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三线建设。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作为‘三线人’的后代,我们也努力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将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后来的人生中,再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觉得不算什么,都能用‘三线精神’战胜它们。”回首往昔,韩英杰感慨地说。
如今,在位于铁西区的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内,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三线建设史料。工博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铁西的三线建设者们,将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三线建设的热土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在原本荒凉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工业化印迹。建设者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厂、一条条蜿蜒的公路,更是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铁西人奋勇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完)
- 好人好马上三线!听三位“老铁西”讲述热血岁月
- 珍奇辽味!2024东北亚美食文化交流周暨“鞍山・万味奇遇美食狂欢节”启幕
- 沈阳市沈河区国有资产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打响2025年企业整顿第一枪
- 沈阳市和平区敲响2025年就业“开门红”
- 新地块起始价6000元,谁会出手?对长白岛的房价有多少影响?
- 传承家风 共庆佳节――沈阳市举办第七届家庭家教家风图片展
- 春节“警”色别样浓,守护不停暖民心
- 翰墨飘香庆元宵 沈阳市军旅书画研究会举办“元宵共团圆、聚力谱新篇”书画创作交流活动
- 沈阳市沈河区:深耕民族团结,擘画社区新篇
- 前所未有!全城狂欢!燃爆青春!沈阳皇姑区跨年夜上演两大盛典活动尽显文化名城独特魅力
- 沈阳浑南区启动“对标争先”工程 打响决胜之年加力冲刺“发令枪”
-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年度售电量突400亿千瓦时
- 筑牢民生“连心桥” 沈阳苏家屯区春节期间持续开展“敲门暖心”行动
- 沈阳苏家屯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新春慰问进社区 情暖民心过大年
- 同比增长5.5%!2024年本溪GDP突破千亿大关――我市召开“攻坚之年-经济篇”主题新闻发布会
- 教育创新不止步 特殊教育展新篇 沈阳铁西入选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