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半导体模块的功率循环
作者: Martin Schulz, Littelfuse全球首席应用工程师
针对应用于2兆瓦范围的电力电子系统,当下关注的焦点是采用何种技术以及具有多久的生命周期。
常见的功率半导体模块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焊接键合型功率半导体模块,另一种是具有相同额定功率的压接型功率半导体模块,如图1、图2所示。
预期使用寿命主要由功率循环(PC)进行验证。半导体中的电流变化会导致组装和连接产生温度偏差,上电最初几秒内的热波动使得键合线由于热膨胀而产生微小移动。长远来看,这些移动会导致诸如键合线脱落或在键合点断裂的缺陷。
如果脉冲持续时间延长,结构中各个部件会发热,由于每一层的热膨胀系数不同,会导致机械应力的产生。长期来看,机械应力会导致键合层的分解和分层。最终,接触热阻增加,器件因发热而失效。
压接型结构无需键合线,且不存在大面积焊线,因此,与焊接型结构相比,压接型IGBT理应能允许更多次的功率循环。
然而,图3和图4中相应曲线的比较最初似乎反驳了这一点。
观察图表中80K温度波动下的循环次数,压接型器件是30,000次循环而焊接键合型模块是200,000次循环,为压接型器件的六倍之多。
压接型器件真的过早失效吗?
经验表明,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有些配备了压接型晶闸管的系统运行几十年并未发生失效,但是图表曲线为什么没有反映这一点呢?
乍一看确实没有,但若深入研究就会发现测试边界条件不同。
焊接键合型模块的功率循环通过施加1.5秒持续脉冲来实现。通电后焊接线处产生的较小热量使得芯片达到所需温度,断电后1.5秒内再次冷却回到初始温度,因此一个循环的时间为3秒。
压接型器件的热容量由与其接触的固体金属板决定,这些铜盘通常重达几百克,几乎不会在几秒钟内产生温升。将器件加热到所需温度的典型循环周期是导通3分钟,冷却2分钟,整个周期持续5分钟。
因此,使用焊接键合技术在80K波动下进行100,000次循环操作需耗时300,000秒,相当于83小时或三天多一点的时间。相比之下,压接型器件每5分钟一个周期,共100,000个周期的循环测试,需要耗时347天。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压接型器件的曲线显示“测试通过”是一项例行测试,可确保器件满足最低要求但并不意味着产品已达到寿命时间,100%的压接型器件都需要达到这个结果。
相比之下,焊接键合模块的PC曲线显示“测试失败”,则意味着在此循环次数下器件已达到了使用寿命。根据标准规范,这种情况下的测试结果仅限于95%的测试部件。100%的测试曲线通常比寿命结束时的曲线低一个数量级。
因此,压接型器件的PC曲线是极其保守的表述。
为什么制造商不为压接型器件提供“测试失败”曲线呢?
经验表明,压接型器件几乎不受功率循环的影响,并且不会由于施加负载而现场失效。因此,“通过测试”曲线肯定比“失败测试”曲线低至少2个数量级。
即使在160K的温度波动下压接型器件不是承受2000次的循环测试,而是高出两个数量级,相当于200,000次循环,这将使得测试持续时间为100万分钟,约近700天。由于绘制曲线需要至少两个或三个测量点,因此需要在60K和100K的温度波动下进行额外的测试。
对于60K的温度波动,曲线上显示需要100,000次循环,那么再多一个数量级就意味着100万次循环、500万分钟或近10年的测试周期。
此外,这些测试中每个子单元至少需要1.5kW的功率,一个器件则需要相当于不低于30kW的测试功率。测试在高温下进行,目标是通过加速手段达到实际的寿命时间,但这反应出另一个困难。测试中的失效并没有影响压接型器件,在测试器件出现任何损坏之前,测试设备本身就因电源循环而出现失效。
这对设计意味着什么?
电力电子学中,功率循环主要与焊接键合的失效有关,但是压接型封装结构不存在此失效机理。此外,压接型器件的大热容意味着半导体的升温速度要慢得多,双面冷却也减少了相同功率下的温度波动。
综合来看,缓解效应意味着经典的“功率循环”失效机理不会对压接型器件的寿命产生影响,这也是该设计应用于铁路、船舶推进系统和电解工厂的原因之一。这些应用中,20年内的使用寿命预计可达160,000个小时。
作者简介
Martin Schulz博士于2021年2月加入Littelfuse,担任全球首席应用工程师。他负责电动商用车的功率半导体、充电基础设施、储能系统和工业驱动技术。他是功率半导体封装和互连技术以及功率半导体热管理方面的专家。Martin Schulz在电力电子领域拥有20多年的经验,是IEEE高级会员。
- SOCAMM2,正式发布!
- 供暖锅炉余热回收能效监测物联网系统方案
- PCIe 6.0 SSD主控芯片狂飙!PCIe 7.0规范到来!
- 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选型实战手册
- 基于 HT 引擎实现厦门隧道数字孪生系统应用
- 有没有针对特定行业或场景的装置数据验证效率提升方案?
- 转斗输送机远程监控运维管理系统方案
- CoolSiC™ MOSFET G2导通特性深度解析:高效选型指南
- 【新启航】便携式碳化硅衬底 TTV 厚度测量设备的性能与适用场景
- 视比特机器人坤吾平台推动工业AI软件新突破
- UPS电源—想装UPS电源?工具用法看这里
- 锂离子电池的电芯设计流程及考虑因素
- 9月4号RT-Thread睿擎工业平台深度实战Workshop上海站:4小时从环境搭建到量产部署,构建远程监控网关原型|产品
- 数字电压表设计教程之LTC2308数据手册解读
- 中国储能全球占比超40%,独立储能占比46%首超新能源
- RT-Thread 操作系统应用开发线上师资培训来袭,助力国产嵌入式与物联网人才培养 | 雄鹰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