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枫桥经验 沈阳沈北新区回迁小区吹来移风易俗文明新风

沈阳生活 2024-07-13 荣骊达人 10399

  中新网辽宁新闻7月8日电 近几年,随着沈阳市沈北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被征用,回迁居民上了楼。身份上从农民转变成市民,空间上从平房搬迁至楼房,但固有思维和生活习惯仍然存在。老人过世在公共绿地搭灵棚、乐队嗽叭声震四方、哭天抢地大三天、祭祀品摆在楼口,相继引起的噪音问题、邻里矛盾问题、扰民问题、小区环境问题、儿童恐惧问题、夜班串休无法睡觉问题等层出不穷,社区、物业劝阻不起作用,居民们怨声载道,敢怒不敢言,但又无可耐何。更有一部分人盲目将老人去世大操大办视为衡量孝与不孝的标准,攀比之风悄然蔓延。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年对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移风易俗提出工作要求。

  如何改变历史遗留的陈规陋习?如何让丧事简办崇尚文明的思想扎根居民心里?如何让基层治理有效果、有温度、有人情味?沈北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不下红头文件不搞行政命令不强行禁止,在太湖国际回迁社区先行试点,通过“五用”工作法,探索出一条针对回迁小区移风易俗的新路子。

  “先用”党员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太湖国际社区由道义三、道义四、尚小村3个村回迁村民组成,大部分为老年人,对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有些“抵触”,这时全体党员干部率先站出来,签订了第一批《承诺书》,承诺坚持率先垂范、反对攀比浪费、坚持厚养薄葬、树立文明新风,做到送葬治丧简朴、节约、文明,不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不高音播放或演奏哀乐,不燃放烟花爆竹,倡导形成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丧葬新风。党员带头率先破除陈规陋习、带头树立文明新风,村干部、党员与村民面对面座谈交流,向村民耐心细致地讲解移风易俗工作的必要性,以实际行动引导居民崇尚文明。在党员干部“头雁”作用引领下,所有村民都签订了《承诺书》。

  “巧用”村规民约,在群众自治上出实招

  太湖国际社区3个回迁村“两委”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在尊重和体现全体村民共同意愿的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对现有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将“丧事简办、不扰民、不搭灵棚”等移风易俗内容编入其中。村两委、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群众代表参与监督,促进村规民约的遵守和落实,形成以“约”治理的基层治理新秩序。树立正面典型鼓励“守约”行为,通过批评、教育等惩戒措施纠正“违约”行为,推行村规民约“红黑榜”“积分制”评价机制,切实增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

  “善用”德治教化,树立文明新风尚

  太湖国际社区重视发挥德治的教化作用,坚持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引导人,每年进行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评选,常态化开展家风、家教、家训、尊老孝亲宣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树立厚养薄葬的观念,老人在世时多尽赡养之责,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过世后,丧事从简,杜绝大操大办、互相攀比,杜绝“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行为,将“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一堆灰”理念根植人心。引导村民向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活用”红白理事会,用“小组织”传播大文明

  太湖国际社区把红白理事会作为推进移风易俗重要载体,红白理事会由说话有分量、德高望重、威望高的乡贤或长辈组成,借助这些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影响力优势,通过宣教引导、示范引领等多种途径,引导广大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他们既是文明风尚引领员、政策理论宣传员,法律法规普及员,又是移风易俗引导员和社情民意联络员。对抵制陈规陋习,倡导“丧事简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遇有丧葬情况,第一时间到村民家予以宣传引导,劝其简办。

  “广用”宣传发动,倡导丧葬风俗破旧立新

  为持续宣传移风易俗,太湖国际社区通过线上线下多措并举进行宣传,在各网格群转发《致居民一封信》,大力宣传丧事办理不讲排场、不比阔气,不乱搭灵堂帐篷、不设置低俗媚俗庸俗祭品行为。线下,充分利用文化墙、条幅等多种宣传媒介开展集中宣传。同时依托各种活动开展宣传,清明节开展厚养薄葬、白事简办等宣传活动;借助父亲节母亲节时机,社区邀请70岁以上老人进行座谈,大家敞开心扉表达了对丧事简办的认同感。全年共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活动23场次。

  自“五用”工作法推广以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太湖国际社区5位老人去世均未设灵堂吹嗽叭。村民们纷纷表示丧事简办,顺应民心民意,减轻负担压力,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太湖国际回迁社区创新“五用”工作法相继在北尚丽都、清水等回迁小区复制推广,文明之风“点面开花”蔚然成风。如今,走进沈北各个回迁小区,丧事大操大办少了,崇尚科学、厉行节约的新事多了;居民之间的矛盾少了噪音小了,楼下玩耍的孩子多了。一股股文明新风正在沈北大地蓬勃兴起。(完)